探寻采茶遗韵 赋能文化传承——新余学院学子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

新余 更新于:2025-07-07 12:02
  • 用户吕宝强

    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音舞”文化实践团来到抚州市临川区探访非物质文化遗产抚州采茶戏的文化魅力,立志让更多人了解抚州的历史文脉与艺术瑰宝。

    “小音舞”文化实践团走进抚州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和旭东戏社,开展“探寻采茶遗韵 赋能文化传承”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由指导老师雷子岚,何翔带领同学们探访实地,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体验之旅。

    “小音舞”实践团在文昌里的合照

    这里作为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出生地、成长地和安息地,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戏曲文化底蕴,更汇聚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队员们先后参观了剪纸、结绳、木雕、金属丝技艺、临川篾编技艺及临川金银錾刻等非遗项目,还通过文昌里戏曲体验馆则零距离感受戏曲艺术的韵味,思考领悟汤显祖“临川四梦”的文化内涵。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将所见所闻转化为传播传统文化的行动。

    实践团成员在观看剪纸非遗物质文化作品

    随着对抚州文化深入探索,实践团来到了扎根于抚州民间的民营戏曲团体旭东戏社深入学习采茶戏知识,传承人朱旭东团长扎根采茶戏行业四十余年,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要先把传承下来的文化吃透、摸透、学透,倡导传帮带,以老带新、大手牵小手,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中不断诠释好每一个的角色,在此基础上才可进行与时代的热点相融合的采茶戏创新。通过与朱团长的交流我们了解到了采茶戏如今面临的困境挑战,他们会在同行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会在部分困难群众看不起戏剧时,免费开放戏社,让经济困难的群体也能够感受到采茶戏的魅力。他说在40余年的演艺道路上,他走了千村路,吃过百家饭、睡过大通铺,他捐送了280余部的传统大戏资料,协助丰城采茶戏申报扶持,在抢救濒危剧种的道路上不断努力。他叮嘱我们的团员们每一份情怀都不是附庸风雅的标签,而是用生命丈量文化厚度的执着,希望大家未来可以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坚守并开出绚烂之花。

    实践团在旭东戏社的合影


    实践团与朱团长进行访谈交流


    实践团在聆听朱团长的分享

    团员心得:

    通过今天与朱旭东团长的交流我深觉受益匪浅,来之前我对采茶戏的了解较为浅显,认为采茶戏还主要在传统剧目阶段,但听完朱院长的介绍后发现采茶戏实际已经有非常多结合时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思政教育载体,期待传统文化也能进入校园巡演,各个层次的学生们很需要了解这些传统文化,有接触才能有了解,有了解才会有深入,有深入才会有传承,有传承才能有发展。当采茶戏这些传统文化走入校园后,才能真正的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思政教育的融入。

    ——雷子岚老师

    上午我们来到了文昌里进行了参观,看到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下午则去了旭东戏社,通过下午团长讲述的故事,和那些典型的作品,我深刻感受到传统艺术传承之艰与坚守之美。有些人盲目创新而忽视根基是不可取的,采茶戏传承需筑牢基础,保持原汁原味的唱腔与韵味。虽然地方财政扶持有限,但这些传承人凭借情怀与大爱默默坚守,令人动容。希望政府加大支持、推行“大手牵小手”培养新人,让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这启示我们,唯有守护文化根脉,凝聚各方力量,才能让艺术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黄菲儿

    今日,走进江西抚州旭东戏社采访学习,让我对传统戏曲文化有了全新认知。团长关于创新与传承的见解,如醍醐灌顶。创新需以坚实传统为根基,正如戏曲若脱离本源盲目求新,便如空中楼阁。而传承之路漫长,需以耐心与匠心培养新人,以“大手拉小手”的方式守护采茶戏的独特魅力。采茶戏欢快的风格,是其鲜明标识,也提醒我们传承需守住特色。作为舞蹈专业的大学生,我深感传承戏曲文化的责任重大,未来愿尽己所能,为传统戏曲文化的薪火相传贡献力量。

    ———余丽云

    实践团还将继续深入探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扎根于人民的现实生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和专业素养,在砥砺奋斗中,不断锤炼自身意志,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不断书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篇章。

    举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