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近日,江西省新余市委宣传部和新余市教体局联合举行“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暨“行走的思政课堂”活动。在“行走的思政课”活动中,师生们以赣西抗战博物馆为起点,走进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旧址、仰天岗革命烈士纪念碑、分宜田心村红色教育基地、水西镇沙陂村红三军团旧址和高新区第三小学,通过现场教学、实景体验、观看舞台剧等形式,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深刻体悟抗战精神内核,追寻先辈们前赴后继的足迹,从中汲取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
“爸爸告诉我,世界上有些地方正在打仗闹饥荒,小朋友们瘦的皮包骨头,我每天吃着可口的饭菜,我觉得自己很幸福!”新余市蓓蕾幼儿园大班学生李林兴说。
在高新区第三小学,红领巾宣讲团的小小宣讲员们为大家带来了一场融合朗诵、舞蹈、合唱等形式丰富的视听盛宴,以“勿忘国耻 少年自强”为主题的演出传递出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描绘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动人画卷,更见证了学校5年来以方寸舞台传递家国情怀的家校社一体化育人的理念。
“老师每次指导我背诵台词的时候,我的内心就充满了力量,缅怀革命先烈最好的方式,就是将他们不屈的斗争精神转化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当记者问学生参加活动感受时,高新区第三小学五年级学生代诗悠高兴地抢答。
分宜县第二中学八年级学生敖峻哲、陈欣怡:“少年强则国强!我们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而骄傲!”
江西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副书记黄琴说道: “在时间的长河里,总有一些英雄如同恒久不灭的灯塔,照亮着一个民族未来的航向。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孕育出伟大的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每一处红色旧址都是一本教科书,让孩子们读懂信仰的力量。袁河水底的航弹、浸透烈士信仰的枕头、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的棉布标、运送物资的独轮手推车,一件件无声的文物,跨越时空,生动诉说着新余作为赣西抗战重要支点的担当——配合战场、发动民众、支援前线,新余人民用血肉之躯筑起反抗侵略的钢铁长城,谱写了抗战史上不可磨灭的篇章。
师生们真切的感悟,所思所想,折射出他们对抗战历史的理解和传承,念念不忘让历史得以永恒,代代相传使精神熠熠生辉。历史的烽烟虽已远去,但抗战精神早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此时耳边响起的《义勇军进行曲》,穿过历史的云烟,激昂震撼,从战歌到国歌,改变的是时代背景,始终不变的,是中华民族一往无前的文化内核。
近年来,江西省新余市坚持开门办思政课,调动社会资源,不断创新载体和形式,有效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内涵式发展,“行走的思政课”将继续推进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让更多的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让思政课更加可感可知、生动鲜活,在行走中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不断织密立德树人的课程网络,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周书贤)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