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4日下午,江西工程学院校园内,一场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正在开展。这场由该校保卫处联合新余市公安局组织开展的“阳光下的守护”主题法治宣讲活动,创新采用“线上视频+线下体验”相结合的模式,为学生们送上了一份特殊的安全教育“大礼包”。
学生化身“小骑手”学习交通安全知识(图/受访单位提供)
普法形式“不谋而合”
如何深入推进平安校园建设?怎样增强新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机缘巧合下,学校主动联系新余市公安局,提出法治宣传的需求,希望用更创新、更综合的形式,让安全教育真正入脑入心,这与新余市公安局的想法“不谋而合”。据保卫处负责人介绍,往年的安全教育主要针对反诈、消防安全等单一主题活动,今年首次实现将集电信网络诈骗、个人信息安全、网络谣言、安全出行、毒品危害等五类主要安全问题于一体,并联合反诈、网安、禁毒、反恐等警种专业力量,内容丰富度显著提升。
“我们一直在探索安全教育模式的创新。”该校保卫处负责人表示,“传统的安全教育多以讲座授课为主,学生积极度不高。这次通过校警联动,针对新生入学初期信息接受主动性高的特点,将禁毒、交通安全、反诈、网络安全等主题整合在一起,避免了分散式宣传可能带来的学生疲劳问题,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互动中成长。”
为确保活动效果,学校保卫处在开学前半个月就与新余市公安局开展对接,多次召开校地意识形态工作联动机制会议,量身定制安全教育内容,从活动流程设计到场地布置,从内容安排到互动环节,都经过反复推敲和演练,有效破解大学生安全教育中的痛点和难点。
多元体验深入人心
“这看起来就是普通的奶茶粉,怎么会是毒品呢?”看着民警带来的仿真毒品模型,一名新生惊讶地说。活动当天,户外多个体验区同时开放,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安全教育格局。在仿真毒品模型展台前,学生排起长队,通过实物观察和民警讲解,直观了解毒品的危害和识别方法;反诈课堂区域内,民警针对大学生群体高发的诈骗套路,用生动案例揭示话术背后的心理学陷阱。
“转发一条未经核实的‘内部消息’可能违法。”民警通过现场演示,向学生们讲解“三查三问”辨谣法(查信息源、查权威发布、查逻辑漏洞;问自己是否核实、问官方是否认证、问转发是否担责),并展示如何设置高强密码、如何识别网络谣言、如何防范信息泄露,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大家纷纷拿出手机现场操作,学习氛围格外热烈;户外设置的电动自行车科目二趣味路考同样热闹,学生化身“小骑手”,在实践中学习交通规则。这种寓教于乐的多元体验形式,让反诈、网络安全、禁毒、交通安全知识在欢声笑语中深入人心。
“这次活动是学校平安校园建设系列举措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未来也会将多警种联动、多元体验形式延续下去。”该校保卫处负责人表示。通过校警联动、多方协同的创新模式,学校正在探索一条更接地气、更见成效的安全教育新路径,为学生的青春成长构筑坚实的安全防护网。(邹建民 熊玉灵)
举报